中国特色的三同产业链公共服务平台

瞭望丨内外贸一体化难在何处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钱沛杉

◇企业内外贸融合发展需要克服内外贸税收政策与结算模式不同、标准认证体系不同、业务模式不同、监管标准与执行不同等诸多难题

◇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对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提升品质消费升级、帮助外贸企业提升抗风险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内外贸在质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疫等方面的差异是阻碍许多企业内外贸融合发展的核心原因之一

 

在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一家家用小电器厂的工人正在装货物上车,准备运送给国内客户。

这是一家生产电风扇、电暖器、换气扇等家用小电器的企业,在此前的30多年以开展外贸业务为主,产品出口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受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影响,企业开始将目光瞄准国内市场。2022年,该企业内销额以20%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线上销售更是占到内销总额的七成左右。

与这家企业的选择相同,《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同时开展内贸与外贸活动。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内外贸经营指向相对分割,存在“重外轻内”等问题,一些企业内外贸融合发展仍需要克服内外贸税收政策与结算模式不同、标准认证体系不同、业务模式不同、监管标准与执行不同等诸多难题。

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迈过内外贸融合难关,应多措并举。具体来看,需进一步加大对一体化企业金融支持力度、促进标准认证衔接、推进跨境电商平台建设和推进内外贸规则一体化建设。

势在必行

5月16日至20日,在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浙江精品”主题展区上,户外移动电源、风动能滑翔机、潜力建构球积木等“三同”产品吸引着参观者的注意。

“三同”是指企业在同一生产线上按照相同标准、相同质量要求生产既能出口又能在国内销售的产品。推进“三同”行动是我国促进内外贸一体化的重要举措。

内外贸一体化并不是全新概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外贸所研究员尹政平谈到,内外贸一体化相关议题在上世纪90年代就曾被学界广泛讨论。经过二十多年内外贸并行发展后,如今我国已初步具备了内外贸一体化的发展基础。

一方面由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外需放缓,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需求强烈;另一方面,具有竞争力的内贸企业“走出去”意愿增强,内外贸一体化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在多位受访业内人士看来,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对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提升品质消费升级、帮助外贸企业提升抗风险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内外贸一体化有助于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内贸和外贸,是连接生产消费、对接国内外市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和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环节。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有助于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的堵点,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尹政平认为,内外贸一体化既能依托国内循环基础,延伸国内市场至国际市场,促进有竞争力的内贸型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分工合作,更好地将内部优势转化为外部机遇;又能发挥国内大市场的优势,吸引外贸型企业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对内对外的高质量供给,实现内外联动。

——内外贸一体化有利于满足和拉动国内消费需求。

受多重因素影响,我国消费动能有所放缓。统计显示,2020~2022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同比增速为2.6%,较此前三年(2017~2019年)低6.5个百分点。

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会长王新认为“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可以提升内销产品标准,让消费者不用出国,在国内就可以购买到高品质的商品”。

由于过去我国外贸长期“两头在外”“大进大出”,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无效与低端供给过多、有效与中高端供给较少”“企业品牌意识缺失、销售渠道单一”等问题。

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促进联盟相关受访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推进内外贸产品“三同”行动有助于推动内外销产品标准统一,进一步提升国内市场运行效率,促进内贸企业提升国际竞争意识、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从而更好地满足和拉动国内消费需求,促进国内大市场形成。

——内外贸一体化有助于外贸企业提升抗风险能力。

推动内外贸一体化有助于企业提升自身抗风险能力,降低外部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2020年为应对新冠疫情和国际需求疲软影响,我国提出支持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2020年商务部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四成的外贸企业已经开展了出口转内销业务。在受访外贸企业负责人看来,开拓国内市场既是短期内为了企业生存的应急纾困之举,更是获得长远发展的转型必经之路。

专家表示,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各方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物资采购、生产制造、运输物流等方面的变化来灵活调整企业产供销渠道和生产经营计划,帮助企业稳定生产经营。

需过四关

在浙江天派针织有限公司智能制造车间内,百余台高速无缝内衣机正在全速运转,缝制车间内多条生产线开足马力。“我们在城西4个厂区,月产量达数百万件,每月有60多个货柜发往上海。”天派针织常务副总经理王嫦芳介绍。

天派针织是2021年度浙江义乌工业50强企业,同时也是无缝内衣行业的龙头企业。近年来,天派针织积极实施内外贸一体化战略,推进内外贸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全面拓展市场空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多位受访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内外贸企业经营指向相对分割,且存在“重外轻内”问题,像天派针织这样的企业想要向内外贸一体化方向发展可能仍面临“资金关”“标准关”“渠道关”“监管关”等多重考验。

——“资金关”:内外贸税收政策与结算模式不同。

对于企业而言,是否选择内外贸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算“经济账”。由于我国内外贸实行不同的税收政策与结算模式,企业进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需要适应不同的资金回款速度和收款周期。

具体来看,一方面,内外贸税收政策不同。从事出口业务,企业可以享受较大力度的出口退税、贷款和市场流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资金周转压力较小。

“一个月内就收到出口退税款2亿元,极大地缓解了公司的资金困难,也节约了融资成本,让我们有信心开拓新兴市场。”陕汽进出口公司财务总监韩琳琳说。

出口退税提速有助于内贸企业加速资金流转,更好地“走出去”。而对于外贸企业而言,如果选择“出口转内销”则可能面临优惠政策支持减少、收款周期长等问题。

另一方面,内外贸结算模式的差异也可能给“出口转内销”企业带来一定的成本压力。外贸流通领域由于有出口信保、预付款、信用证支付等相对成熟的金融体系支撑,结算通常采用发货即收款的“见单即付”模式;而国内贸易结算通常采用“先贷后款”模式。相比之下,外贸结算体系回款快、周期短,企业资金流转压力较小,而内销可能存在回款慢、占款多、收款周期长、坏账呆账多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资金成本。

采访中,有尝试“出口转内销”的工业阀门生产厂家提到了结算模式差异带来的困境:“我们与一家国内的头部买家进行交易时,对方提出只先付头款,半年左右才能付清全款,如果想要更快收到全款就要按贷款处理。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支付额外利息给买家,才能尽快拿回全款。”

这种产业链上游资金实力雄厚的头部买家利用已有资金优势向下游中小企业变相融资的结算方式,提升了上游头部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但却增加了中小企业开拓国内市场的资金成本。在税收政策优惠降低和回款周期长的双重压力下,部分从事外贸的中小企业只能对国内市场望而却步。

——“标准关”:内外贸标准认证体系不同。

不同于企业多少还能“自己想想办法”的“资金关”,企业面对“标准关”则很少能“自己说了算”。内外贸在质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疫等方面的差异是阻碍不少企业内外贸融合发展的核心原因之一。

采访中,一家取得国内3C认证的家电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想要进入海外市场,还需要取得当地本土市场指定的认证,如欧盟的CE认证、美国的UL认证等。对于进入国内市场销售的食品,也必须要符合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要求。例如,食品添加剂要按照GB2760添加使用等。这些认证体系在认证程序、适用范围、质量标准、认证机构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企业对接标准、取得认证所付出的人力、时间和资金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企业“走出去”或“转内销”的动力。

对于不同行业来说,对接不同产品认证标准体系的难度也不尽相同。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总监高士旺在采访中谈到,对于生产餐具、餐盘这类产业链条较短或像手机、电脑变压器这样产品规格制式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相对统一标准的行业来说,对接新市场标准的难度就比较小;而对于汽车等产业链条长、全球范围内产品标准差异较大的行业来说,标准对接不仅要满足产品质量要求,还要匹配当地的文化和生活习惯。例如,汽车座椅位置在不同国家有左右舵之分、转向灯颜色也因各国使用习惯不同有红色、琥珀色(黄色)的差别等。对企业来说,对接成本比较高,通常只有具备较高经营能力和资金实力的跨国公司才能负担。

——“渠道关”:内外贸业务模式不同。

无论是内贸企业“走出去”,还是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企业开拓新市场都需要解决销售渠道问题。由于内贸与外贸市场的业务模式不同,企业内外贸融合发展时很可能因渠道不熟悉而陷入“找不到客户”的窘境。

整体来看,外贸业务通常批量大、批次少,业务模式相对简单、流程相对较短,而内贸流通一般为小批量、多批次,研发设计、广告营销、流通销售、售后服务环节较多,业务模式较为复杂。

对于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而言,一方面,从事加工贸易的外贸企业大多“两头在外”,采用订单化的生产模式,缺乏自己的品牌、专利,销售渠道也受限于国际分销网络,开拓国内市场渠道的能力和经验不足。

另一方面,国内市场的产品同质化问题较为严重,一些外贸企业的高附加值产品转为内销后容易就被国内竞争者仿制,并以低价出售,失去了原有的研发、设计优势,这易降低企业内外贸融合的积极性。

取货、运送、上产线……在浙江双箭橡胶股份有限公司的9号车间内,每卷重达2吨多的胶片全靠AGV小车自动“接驳”,工人们只需站在一旁操作机器即可。企业南方区域总经理沈奇萍表示,虽然企业在国内市场占据了领先地位,但延伸到国外市场,企业的品牌影响力、知名度还远远不够。

不仅是品牌影响力不足,内贸企业“走出去”在海外市场经营还可能受到消费者偏好、人才、技术、产品质量、文化、商业模式等方面的掣肘,打开海外市场并持续经营也面临着较大困难。

——“监管关”:内外贸监管标准与执行不同。

从事内外贸融合发展的企业不仅要能解决产品质量标准的差异,通常还要解决产品商标、质量检测等涉及知识产权、面对贸易壁垒或地方保护等监管合规问题。由于内外贸监管标准与执行通常具有强制性,企业如果不符合当地监管要求或标准认证,将很难进入市场。

首先,内外贸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的监管差异让部分企业感到经营转换困难。由于国内市场知识产权保护尚处于发展中阶段,外贸企业的优势难以显现,而习惯了国内市场环境的内贸企业则由于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足,在“走出去”过程中也可能因商标、品牌等存在侵权问题而受到处罚。

其次,贸易壁垒与地方保护问题可能加重企业融合发展的成本。从全球来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事件不断增多,给企业出海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出海意愿。

“我们在处理国内企业间纠纷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地方政府出面调停的情况。”在采访中,有受访人士指出对于国内市场而言,地方保护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之一。有的地区或领域仍存在地方垄断、地方保护和行业壁垒等老问题,由此带来的不当竞争与执行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意愿。

融合发展

在义乌市伊凌诺卫浴有限公司的展厅,几名工作人员正在忙碌地敲着电脑,与大洋彼岸的客户线上沟通。“直播间还有团队在筹备第二天的海外直播。”公司总经理刘军明说。

近年来,电商平台直播帮助许多企业成功开拓了新市场,但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要推动更多企业更好实现内外贸融合发展,还要从加大对一体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促进标准认证衔接、推进内外贸规则一体化建设入手,解决企业的融合难题。

——加大对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资金是为企业“两条腿走路”提供动力的关键。受访业内人士建议,解决资金问题,要加大对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因地制宜探索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体系。

在金融扶持政策上,可鼓励保险机构加大国内贸易信用保险承保力度,提升保险覆盖面和限额满足率。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外联服装部主任郭巍建议,可将中国信保内贸险承保业务纳入国家政策性保险扶持体系,健全完善内贸险保险业务,针对已经投保外贸险业务的优质客户,在其开拓内销市场,承保内贸险业务时予以政策支持。

此外,建议推动金融信保机构开展金融服务创新,缓解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企业的融资难题。

“可以通过供应链融资、存货、订单、保单融资等新型融资方式,缓解中小企业向内外贸一体化转型的资金约束。”尹政平认为,可由银行根据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资信情况为其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授信,达到缩短应收账款时间、加快资金流转、控制融资风险、降低供应链风险等作用。

——促进标准认证衔接。

产品的标准认证是企业进入市场必不可少的步骤之一。提升国内国际标准的一致性,既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也要积极开展国内国际标准转化,补齐国内标准短板,提高标准技术水平。

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方面,尤需关注新业态新模式标准制定。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魏浩认为,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跨国物流等领域国际合作。在有关贸易协定谈判的过程中,积极开展外贸新模式新业态的规则建设,主动提出、参与并引领相关规则的制定和谈判。

在开展国内国际标准转化方面,有的省份已开始了探索。例如,浙江省以推进“三同”行动为抓手提高标准技术水平。据介绍,浙江省通过优化“三同”产品认定方式,建立健全“三同”产品标准体系、质量评价体系,已在全省培育发展了797家“三同”企业,上线了1337种“三同”产品。

参与“三同”行动的企业负责人表示,开展省内外贸产品“三同”行动,有助于提高企业优质产品的供给能力,增强消费者对生产企业的信任,帮助消费者花同样的钱,买到更高品质的产品。

——推进跨境电商平台建设。

通过大力推进跨境电商平台建设,帮助企业与客户在线上平台进行供需精准匹配,产销直连,有助于解决企业“找渠道”的燃眉之急。

线上消费是一个覆盖全球30亿网络消费者的庞大市场,如今总规模已超过4万亿美元。平台能够以低成本、快速弥补企业在供应链、销售渠道、消费产品开发上的短板和缺陷,是实现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有效的途径之一。

“背靠强大的供应链基础,借助跨境电商平台缩短链路和周期,开发出适应市场变化和需求的产品与服务,在品牌建立中收获更大的定价权甚至溢价空间,成为越来越多外贸制造企业转型和突围的方式。”有受访外贸企业负责人介绍。

依靠这些年线上运营经验,刘军明利用电商平台上的私域流量,精准获客。“今年上半年,我们80%的新客户来自线上,通过在线沟通,我们还根据客户需求开发了新产品。”

——推进内外贸规则一体化建设。

市场规则的一体化是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工作中的重要举措。推进内外贸规则一体化建设可以从法律法规和行政监管方面入手。

在法律法规方面,需及时清理废除滞后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性文件,推动健全有利于内外贸一体化的法律法规体系,鼓励和促进经营主体在内外贸活动之间切换的主动性、适应性和灵活性。特别是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保护企业创新和开拓国内市场的积极性。

在行政监管方面,进一步理顺“条条”“块块”政府机构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打破和铲除各种形式的地区封锁、市场割裂和市场垄断行为。加强联系和协作,打破地方保护和行业壁垒,加强对市场的非歧视、统一化、公平公正执法,深化内外贸日常运行监测和管理的统一性与协调性,为企业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营造良好市场氛围。

(《瞭望》2023年第30期 )

 

发布者:管理员   点击数:256   发布时间:2023-07-25 22:07:12   更新时间:2023-07-25 22:07:12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出口产品内外销“同线同标同质”促进联盟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航西路4号院2号楼 邮编:101312 京ICP备09062530号

电子邮件:santong@cnca.gov.cn 联系电话:010-80470311、80474122、804761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380号